“I'd sa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me is to understand.”

“Boyhood” (2014)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1.6.2022 – #Movies

Directed & Written by Richard Linklater

Last scene.

Nicole, “You know how everyone’s always saying, ‘Seize the moment’? I don’t know, I’m kinda thinkin’ it’s the other way around. You know, like, the moement seizes us.”

Mason, “Yeah, I know. It’s constant, the moments, it’s just… it’s like always right now, you know.”

“Moments”

時間作為客觀的存在一直在流動,我們在時間之中也一直在流動。時間未曾為我們停留,我們也未曾抓住過時間。只有當萬千個片刻凝鍊成記憶裡的電流,那憶起的一瞬間才為我們所擁有。

結局,兩位大學新鮮人在德州的西部,遙望遼闊的荒野,感受踏在未來之始的興奮。我們大概都經歷過這種時刻,像是處於無限未來的入口,面前是一切的可能性在等著我們跳進去。

但終究,我們不過是依附在時間的短暫客觀存在物。漫長的一生實則只是曇花一現。如此短促,在時間拋棄我們之前,我們該如何——才能不枉此生?

PS 主角Mason的愛好是攝影,實在很適合電影的格調。

//

一生當中最寶貴的十二年青春,濃縮在這兩小時四十五分鐘的電影裡。電影斷斷續續地拍攝了十二年,觀眾真正地見證著角色和演員於戲內外中成長。

縱然故事圍繞的是美國家庭,環境、文化和教育與香港皆不一樣,但大家的經歷異中有同,尤其看見那些在過往風靡一時的新興產品:牛龜咁大部電腦、他媽哥池、Gameboy、Wii Sports、手提電話……那時代的投入感就隨之而來,加上電影捕捉到孩子於每個成長階段的心態,種種似曾相識形成了我和美國小孩之間奇異的共鳴。(電影開首奏起Coldplay的”Yellow”也是令我激動起來)

而相較於孩子的成長,離異的父母各自的處境對比更令我印象深刻。一方用盡力拼命追求一個家庭應有的模樣,亦為之而獻身,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婚姻,最終落得孤身一人;另一方似是流浪不羈了十載去追求自己,遊歷到盡頭還是要上岸,變得腳踏實地,終於達到孩子母親當初的要求,可惜他決定停泊的,是另一位女子的口岸。

主線是Mason的成長,同時又呈現他的姐姐和父母的人生,一個家庭內大家的故事彼此交錯。很喜歡這種感覺。

「《Boyhood》集合人生多個零碎的時刻,但就是這些點滴構成了Mason。結局讓我最喜歡的,是能看到那個小男孩走了多遠路才來到今天。平常只有文學能有那種格局去表達這種重量,但這次Boyhood也成功做到了,那微小、日積月累的變化。」——Ethan Hawke(飾演父親,出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