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a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me is to understand.”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2020)

6.5.2022 – #Books

Written by Shoshana Zuboff

世界瞬息萬變,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覺察到。

將現今的網絡時代與五年前相併比較,也覺差距甚遠,何況是二、三十年前剛冒起的時候。年代轉變之大,反映科技進步神速。轉過頭來,我們經已活在一個嶄新的數位世界,而其新穎程度甚至遙遙領先一般大眾的意識所及——有誰能夠肯定他全然了解現今的世界?當我們尚未觸摸到它的邊際,新的核心就已逐步成型,並開始旋動,將我們拋向另一個由他們掌控的新紀元。

他們是誰?他們掌控的是什麼?我們的未來會是何種模樣?

這些,正是本書作者Shoshana Zuboff(哈佛大學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想要揭示我們的。科技進步本身不是一個問題,問題是,它應該有多樣性的發展航道供我們共同探索和選擇,而非只有少數人掌舵並走上的那條單一道路。

「如果數位化是我們未來的家,那也必須要由我們來建構才行。我們必須看清全貌,必須做出決定,必須決定將決定權交給誰。這就是我們替人類未來所打的一場戰役。」


就閱讀經驗而言,內容很長,雖然作者有意建立一套脈絡去闡述,但不是很容易跟上,自己要花一段時間理順它的概念。要不是對這個議題有興趣,可能草草速讀便算。不得不敬佩作者,因為她所觸及的、勾勒的,是我們前所未見的樣貌,她要這麼從一片荒蕪中摸索並整理出一個輪廓來,殊不簡單。

於是,這是一本緊貼時代的重要作品。

很同意作者所言,監控資本主義利用各種科技去達成其目的,但科技本身不是監控資本主義。近年大家常說的演算法,它亦不必然是監控資本主義。問題是在於企圖,通曉這一切知識和技術的他們想將人類社會推向一個怎樣的局面。作者亦時常重申我們不該慣性地以舊讀新,試圖發掘新現象的熟悉之處,然後犯下以偏概全的毛病。近年常談的極權主義,作者亦詳細地說明了當中的差異,並稱若將之對等只會阻礙我們對這種新權力的理解,削弱我們抵禦的能力。

因為不認同,所以才會想抵抗。但在這之前,必須先有所覺察,洞悉它的內在邏輯,才能作出屬於自己的判斷和改變。透過本書,就能大概明白到如今我們的線上行為被人掌握到一個什麼程度(說是全面掌握也不為過),各企業如Google、Facebook、Microsoft甚至網絡供應商等等又是如何利用我們免費提供的材料去進一步發展只屬於他們的科技和知識(當然賺錢是重要一環,就不必說了)。而隨著他們主宰了市場、引領了潮流,人們的行為又是怎樣被逐步改變。各式各樣的智能產品與服務佔據了人們的生活,製造出一股淘汰陳舊之物的風潮,以進步為名的旋渦繼續捲走每個角落的行為剩餘(behavioral surplus,轉換成行為數據的人類經驗)。

這種「進步」是回應人們本身的真切需求,還是相反地,是人們為了追趕上這種「進步」而改變自身的特點?事實是,越來越多人為了進步而服從;亦變得越來越無法抗拒「智能」(和背後的監控)。

最有趣之處,是作者分析了人類一路以來的時代背景又是如何影響了我們,令我們彷彿急不及待地與他們融合。「我們不能單純將監控資本主義的效應,當成科技造成的後果,或純粹將其視為一群惡人的不良意圖。監控資本主義那前後一致的可預期結果,是來自其內部前後一致、成功的累積邏輯。」個人化、新自由主義、有利市場的意識導向、911恐怖襲擊所成就的監控例外論……加上監控資本家的政治洞見:他們看準了當時政治、學術、文化乃至於公眾的需求,便把他們的目的加以包裝配合,即若產生了一種互惠的關係,繼而互相賦權,令他們得以逐步搭建監控資本主義的王國,並最終將成就那「機器控制主義」(instrumentarianism):「基於修正、預測、牟利、控制等目的,將行為給機器化、工具化」。機器控制力量不單止充份了解人類的行為模式,更能加以修正人們的行為至「滿足他者需求」。

如果說極權主義是人類靈魂工程,那麼機器控制主義就是人類行為工程。

如此下去,未來會是何模樣?作者多番引用著名行為心理學家B. F. Skinner的理念及其寓言小說《桃源二村》中那個將行為修正利用得淋漓盡致的「科學的烏托邦」,從中警示我們——無論機器控制主義是與國家權力融合(現代中國),還是繼續按目前走向將社會全面建構成蜂巢,將人類經驗客觀化、把人類物化——皆無可避免民主與自主的死亡。由數位掌控的社會將失去人性,「人是否擁有自由意志」也許將從此成為考古學的討論。

PS 在沒有民主的地方,有種隔岸觀火的感覺……
PS2 網絡上有人把書中的概念與重點整理了出來,超強的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