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a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me is to understand.”

《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闘〜50年目の真実〜》(2020) | 《三島由紀夫:最後思辯》

13.5.2022 – #Movies

Directed by 豐島圭介

三島由紀夫真的充滿魅力。

在那場辯論上,面對理念不同的學生的鋒利言詞,三島仍能保持幽默,溫柔地分享他的想法,滿腔熱情地解說他的理念。他隻身接受學生的挑戰,在四面敵意的目光下從容不迫地展現他的睿智與風度,最後嬴得敬意而離開。

即使可以把對方反駁得毫無餘地,在口舌之爭中得勝,也不代表現實情況可以如他所願。那,辯論的意義是什麼?是要擊倒對方的信念、將其徹底折服,還是各為砥礪,在不同的角度下更加辯清大家的觀點,從而互為得益?正因為三島是個貫徹信念的行動派,更具有武士道精神,他的榮譽不在於建立理論,而在於義無反顧地實踐自己和為著自己相信的事物而戰鬥。他根本不是懷著「來一決高下」的心態赴約。假若能夠影響繼而改變他人的觀念是很好,但也無需因此竭力地鞭撻別人的想法,「反正到最後,我要做的事情不會變。」……我是這樣猜測的。

說我完全明暸他們爭論的內容是假的,不對當時日本的狀況有一定了解的話根本跟不上他們的思辨。但我享受他們的言辭交鋒,並深深感受到富有思想的人傾注在語言之中的力量。那時候,不是人人皆可公開發言和出版文字。而如今,網絡平台賦予眾人的話皆得被傾聽的權利。信念的傳遞理應是更容易,可是相反地被誤解和被攻擊也更方便。現今的語言仍是有著改變社會的力量,分別在於其乘載的思想好像沒那麼濃烈了。

三島由紀夫是個修文習武之人,以前聽說過他的文學成就,可是沒想到原來他也是民兵組織楯之會的成立人。他擁護天皇,對傳統日本有著情意結。在與東大學生辯論後一年,即1970年,「11月25日同其他四名楯之會成員於東京的市谷駐屯地劫持了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今東部方面隊)的總監。於露臺發表政變演說,但完全沒有獲得自衛官們的支持,三島立即選擇了切腹自殺。這一事件對日本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對日本的文學界和政治運動產生了諸如日本的新右派的建立等強烈的影響。」(from wiki)
*資料說介錯時無法一次成功,所以說三島是在強烈的痛苦中死去……

像他這樣行動和精神相輔相成,走出自己的道之人,在任何時代看來都是相當耀眼。


紀錄片的最後,一名全共闢成員有著以下寄語:(大概)
「運動必有完結,無論成功或失敗」
「參與其中的人總要繼續過活」
「思考之後要做什麼吧」

歷史上,每個時代的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PS 上年睇完戲好有衝動想追哂三島啲作品,但望住屋企連張床都係書,都係努力清哂啲舊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