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Made in Malaysia 🇲🇾

我們都是資訊暴發戶

最近常聽到「人人都可以當記者」這句話。

不少專業記者對這種現象感到不滿,甚至懷有敵意,擔心的不僅是飯碗,更多是因為看著所謂新聞價值遭到點擊率至上的網絡媒體一再瓦解。

身為新聞從業員,我當然懂甚麼叫新聞價值,對網上大量博取點擊率的垃圾文感到不滿,為部份網絡媒體只顧生產讀者愛看的內容而感到失望。

但整體上,互聯網對資訊走向大眾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新聞業的最終目的不是讓人人都享有知識和資訊嗎?不是要確保一切有價值的故事都能夠為人所知嗎?或許我的價值觀過於傾向於功利主義吧,但我堅信閱讀、創作、分享資訊等不應該是社會精英主宰的工具。

今天資訊垂手可得,人人都是資訊暴發戶。網上冒出很多偽文學、自我安慰文、快餐新聞(《只需2分鐘,你就能讀懂中東》《雙子座不為人理解的悲哀》之類的),這就是資訊爆炸下的kitsch,大家都還沒有適應新的財富。

所謂 kitsch(常譯作媚俗)就是從來沒機會享有某種東西的一群人,突然有了機會,還不懂得辨識好貨和劣等貨,只懂裝模作樣,濫情之餘,還隨時搬出我是老闆愛怎樣就怎樣那一套。

但別忘了,過去閱讀屬於上層人士的消遣,由於社會一直都不平等,數百年來一直有很多迎合新富階層的媚俗文學。這些作品大多經不起時間考驗,還讓我們誤以為前人只讀很有質量的文學作品。

今天呢?大家上網就可以閱讀,更可以發表內容。人人都成了資訊暴發戶,對內容的需求暴增,加上每個人都是創作者,濫竽充數、媚俗的內容自然湧現。

當然網上絕非只有劣質內容,我們同樣可以讀到古典名著和現代名家的作品,同時還有星洲網等較可靠的新聞來源。一旦網絡成了新常態,大眾對內容質量的要求自然會提高,屆時互聯網上會真正地百花齊放。

如果沒有今天的庸俗,我們都不會走到那一天,正如民主國家都會始於混亂和不成熟。

所以有一天我們都能讀懂昆德拉嗎?我想人們不會放棄低俗的事物,但那又怎樣?歷史顯示,你不能也不該嘗試改變這點。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更多比現在更好(和更糟)的選擇,而且我們也將更加懂得如何去挑選。

而身為媒體人,我們又該如何把目光放得更加長遠,去響應這樣的大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