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Made in Malaysia 🇲🇾

讓人窒息的情感勒索

今天不談國家大事,談個比較個人的話題。事先強調,我不懂心理學,僅覺得這值得分享,想來個不專業基本介紹。

最近我跟友人談起她家人。她二十多歲,從小到大父親替她做完生活中所有決定,學鋼琴大學讀什麼科係能不能打工賺外快甚至跟誰談戀愛,全都經過父親同意。只要父親稍有不滿意,非得鬧上幾天幾夜不可,直到她屈服。她已是成年人,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她說:「我人生沒有選擇的權力。看起來衣食無憂,不過是玩偶被擺弄。」就算有時父親表面上讓她有選擇,「做了這個決定過後背後的聲音,我也不能承受。」

聽後,我分享了一段台灣政治系教授李錫錕關於情感勒索的短片給她,主要針對親子關係。大家得空可以找來看。

這女生面對的情況很常見。傳統家庭注重恩情孝道,孩子有任何決定不符合父母期待,就會出現「如果你真愛我,……」「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怎能這麼自私,……」這類話,把養育恩情轉換成施壓籌碼,迫使孩子以自己的理想為代價,滿足父母自己未能達成的願景。子女要是還不服從,就大吵大鬧哭哭啼啼甩東西,「我付出一生你怎麼能這麼不孝」,甚至絕食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

在恐懼責任罪惡操縱之下,無數子女選擇妥協,一次又一次犧牲掉人生自主權,換取極短暫的平靜相處。

但這平靜不可能長久。當勒索見效,勒索者就會更慣用同樣手段,通過施壓迫使他人讓自己順心如意。長久下,受害者會失去為自己做主的能力;套用心理醫師周慕姿的話,「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這過程中消耗殆盡,直到其心力一滴不剩為止」。當她連決定自己人生的資格都沒有,她將失去在世界中競爭的意願,只想躲在房裡靜靜過一輩子。

我身邊好幾個個案,有兩種下場:孩子背負不孝罪名,和家裡保持距離,終於在外面得以羽翼豐滿;要不然是孩子放棄抗拒,變成父母的玩偶,失去自理能力。在上述女生的案例中,她選擇獨身飛到海外自力更生。

情感勒索常見於各種人際關係,不限於親子關係。加害者可以是伴侶、朋友、上司、同事,也不難聯想到有些政黨和其所代表群體的恩主情結。例如,雇主可能不斷提醒員工她未達成雇主去年設下的不切實際目標,使員工自責,讓她不敢要求加薪、乖乖加長工作時間。

心理醫師蘇珊·福沃德在著作《情感勒索》中寫道,勒索者常用手段包括威脅懲罰受害者、自我懲罰、扮演受害者和提出誘惑。這些手段利用三種常見情感:恐懼、責任、內疚,不顧受害者的感受,促使受害者服從加害者的意願。如,你不聽話我們就沒戲了。你不讀法律我就跳樓。你讓我很受傷,乖,別不聽話了。我不打你了,妳回家,我就滿足妳所有要求(誘惑)。你看妹妹多察言觀色,所以我從來不罵她,為何你不能也一樣?(暗示事事服從就能避免懲罰和得到關愛。)我公司很多美女,她們都很體貼(暗示性威脅)。大吵大鬧哭哭啼啼三天三夜,對方終於讓步了,就說:這是你的決定,我只是提出我的意見,沒有逼你。當然,我都是為你好。

我也曾身陷一些非常不快樂甚至有病的人際關係,情感勒索一次比一次嚴重。因為我情感經驗貧乏,一直以為別人都是這樣相處。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管是在工作還是感情上,我不擅於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只要有人讓我感到自己錯了,甚至只是稍微麻煩到別人,他就能讓我無法說不,使我為他做任何事情。久而久之,我變得容易焦慮,任何事就算只對自己負責,都會過於害怕做錯而止步不前。為了保護自己,我抗拒別人的善意,也不主動找人談話。

可怕的是,因為慣了那相處模式,後來的有些關係中,我也不知不覺常動用含蓄的情感勒索。我強調自己多犧牲,讓對方覺得對不起我。我甚至會自以為偉大地付出,即使對方看穿把戲,根本不願讓我那麼做。這些一廂情願的犧牲表面上為對方好,但不過是為了讓自己在關係中有更多籌碼 —— 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能辜負我呢?

認清情感勒索的嘴臉後,我逐漸學會說不,也檢討自己對別人的方式,注意自己哪些言行涉及情感勒索。因為這經歷,我明白勒索者很多不是心懷惡意。他們只是發現這些手段有效,能迫使對方讓步。很多人自小習慣被情感勒索,長大後也會情感勒索別人,因為已經看不見有其他溝通方式。

但如情感質詢師朱利在《每日頭條》上所寫的:「情感勒索只能對付真正愛自己的人⋯⋯能讓你勒索的,必須是在乎你的人。但這種勒索需要付出代價,需要等價互換。」

「那些因為失戀要自殺了,揚言你離開他就要砍你全家的那種人,實質上就是從細小的情感勒索中嘗到了甜頭,當你意識到被勒索得太不值得要離開了,他就用更大型的情感勒索來留住你。這時候,對待勒索者,你完全沒有任何愛可言,只有厭煩與恐懼。」就算你還關心對方,就算對方不知道自己有錯,就算你不怪他,我們也要以保住自己的生活為先。

畢竟,情感勒索必須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情感勒索者不過是長不大的小孩;如果父母如果不在小孩鬧情緒時就滿足他,小孩也就不會覺得哭鬧就能得到糖果。而情感勒索的受害者一般亟需認同關愛,或對自己過多批判,容易承擔別人套上的罪名,所以成為勒索對象。要終止來自別人的情感勒索,我們就要認清情況,明白別人鬧情緒不一定是自己的錯;你有你的人生,你的人生不屬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