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Made in Malaysia 🇲🇾

美好的那些年

大家都想念那些年。

最近Ola Bola很紅。老實說我還沒看,但很難不感受到它引起的共鳴。聽說,電影以八十年代為背景,以球賽為題材,呈現一幅大馬各個種族異中求同的風貌。朋友覺得,故事讓人熱血沸騰,和現在的政治現實很不同。於是他們都很感傷:不知幾時開始,一切都沒有電影中那麼美好了。

我不知這部電影拍得好不好。但我認同N說的,這時搬出那樣的題材,滿足了大馬人此時此刻的期望和需求。我們都心灰意冷,需要正能量。而且不管從政府或民間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題材都十分政治正確。

今天,我國社會裂痕越來越明顯。華人的本土意識逐漸抬頭,馬來人的民族認同卻越來越靠攏伊斯蘭教。但同時,不論官方或民間普遍認可的論述都宣稱:大馬人是團結的,是有心人操弄種族情緒。彷彿暗示:打敗了有心人(不管是執政黨、在野黨或某些「不知足」的華人)就可以回到美好的那些年。

但那些年真的那麼美好嗎?

懷舊是人類的通病。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莫爾維基說:「記憶像唱片店,新歌不管好壞都要賣,但只保留最經典的老歌。我們總是相信過去要比當下好⋯⋯但不論是生活或工作,過去很多做法都可以改進。」何況,我們很少注意到漸進而無形的進步,或覺得是理所當然。唯一能清楚感覺到的,恐怕只有此時此刻讓老子不爽的事情。這種認知偏誤常常影響我們對政治的看法,你看各國領袖在任期內和下台後的評價差別,再看看「讓美國再次強大」這類政治口號,就明白我在說什麼了。

大馬人會不會也是那樣?我最近讀到後中年大叔Stevie Chan的推文,他說:大馬人那些年從來都不是那麼和諧。以前馬來人比較會忍氣吞聲,但種族關係一直都很緊張。

Stevie Chan承認,我們確實在倒退。現在種族歧視更加制度化,而且偏幫土著。但他說,那些年民間一樣充滿著歧視,而且對象是馬來人。(就算是今天,私人企業對馬來人的歧視依然讓很多馬來人不滿。不是說華人沒受害,但我們需要多聆聽同胞的立場和感受,除非我們想孤軍作戰。)

我沒經歷過那些年,不知道應該贊成還是反對他的感想。我聽長輩說,那時種族關係大致上比現在好。至少那時很多事情沒那麼敏感。

但我在中學課本上讀到,馬來人40年代反對馬來亞聯邦,其中一個原因是擔心華人等移民輕易得到公民權。中學課本也提到,60年代發生過不愉快的種族事件。不管真相是怎樣,如果那時大家互相信任,情況應該會很不同。80年代呢?個人經驗是,很多經歷過80年代的華人長輩覺得馬來人好吃懶做,馬來長輩覺得華人貪財和不誠實。這些看法是最近才有的嗎?還是只有少數人那麼覺得?

大馬一直都有種族政治,不過種族之間也一直缺乏信任、交流和互相瞭解。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就算是在據稱種族關係每況愈下的今天,我們年輕一代依然能講一堆種族和諧的故事。叔叔阿姨有馬來和印度朋友,我們也有馬來和印度朋友,很多馬來人也不介意我們在旁邊吃燒豬肉飯。不管什麼時代都有保守的人、開放的人的偏激的人,看你遇到誰而已。

不過,我承認我們在退步。我們政治上越走越偏,一些政客已經不在乎非土著選民的立場,把我們當成政治議題的代罪羔羊。如果好像Stevie Chan講的,那些年種族之間的猜疑主要停留在草根,那今天它成了國家體制的一部分。

這都是真的,這很讓人擔心。我們需要反抗種族政治。但大家不要把過去想得太單純美好,把今天的全部都歸咎於政治,以為改朝換代就可以回到美好的那些年。在改善政治環境的同時,我們需要正視族群之間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和缺少交流,不然再努力都是都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