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Made in Malaysia 🇲🇾

人之初性

很多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壞人是因為環境影響才變壞。

這些人常對人有很高期望。他們相信世界上有好人,包括政治領袖、特麗莎修女、曼德拉或甘地。當有人看起來來品行良好,他們常常給予不切實際的信任和支持。

事實上,特麗莎修女、曼德拉和甘地這些偉人都有讓人難以接受的缺陷。但很多人看不到這些。他們覺得,他們是好人,好人不可能做出那樣的事情。

相信人性本善的人,有一小撮也會討厭現代文明。他們覺得社會本來充滿愛,像伊甸園那麼純潔。但隨著時間流逝,政治、發展、科技等因素讓世界變得醜陋。

這種世界觀的典型作品之一是《阿瓦達》。在電影裡,納美人被描述成未經現代文明污染的高尚野蠻人(noble savage),他們感性、善良和平、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而想要破壞這個美好的,則是暴力、毫無感情、利益熏心的地球人。兩方互不兼容,最終以伊甸園反撲、戰勝現代文明為結局。

聽起來奇怪,但當這種世界觀成為一種思想,有時會帶來很大的惡。例如共產思想相信惡都是來自資本家的錢財。馬克思似乎以為人性本善,只要戰勝了資本主義,社會就會回歸美好。

事實是不是那樣?我想歷史是明確的答案。那些想恢復伊甸園的運動,幾乎都帶來了災難。《動物農場》中動物以為只有人類邪惡,動物都是善良的,結果牠們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慘重代價。

這種人性本善的世界觀這些年來再次變得普及。很多自由派相信,幹壞事的人其實「跟我們一樣」是好人,只是環境所迫。他們不惜一切站在雞蛋一邊,認為雞蛋自然善良。

但其實那些弱者和我們一樣是自私的人,會為私利不擇手段。

我說過,人們常向牽動人心的人事物注入過多關注,忽略規模更大的災難。一個小女孩如果遇害,人們一定會憤怒和同情,媒體會大肆報道她生前有多善良無私,父母老師有多悲痛。如果死者是一名非法外勞,或一名吸毒犯,人們不會有同樣反應。但無論小女孩、吸毒犯還是非法外勞,他們都是平凡人,而平凡人都複雜、動機灰暗、帶有私心。

我們體諒和幫助每一個人,不應該是因為他們善良。而是因為我們和他們一樣,都不過是可恨又可愛的平凡人。總是用道德標準來評估別人,就很難做好人。

要打破人性本善的這個迷思,讓我們看看心理學家怎麼說吧。暴力行为研究专家特倫布萊(Richard Tremblay)說,人們經常以為青少年是最容易诉诸暴力和犯罪的一个群体,但研究顯示,人类的暴力倾向通常是在蹒跚学步的幼儿时期达到顶峰的。他說:「嬰兒並未互相殘殺,因為我們不給它們用刀槍。我們過去30年來一直在探討兒童是怎麼學會暴力的,但我們真正應該探索的是,他們是怎樣學會不那麼暴力?」

很久以前聽過一段對白。

C:吃素不該吃素肉。
F:但素肉滿足了人的口腹之慾,讓人可以吃素。這不好嗎?
C:那這人內心還是喜歡吃肉,不夠誠心。
F:但有誰是誠心的呢?我常憎恨某人,想把他殺了,但我沒有殺人。所以,我是好人。你敢說你沒想過殺人嗎?

人都會想殺人,想幹各種壞事。但我們學會社會規範,學會自制,並努力做好人。

人之初性或許是社會學裡最大的爭議。法國啓蒙思想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就說,人出生時很純潔,受環境污染才變壞。這種說法很有吸引力,人都想相信自己本性善良。但學者逐漸承認,或許就如霍布斯(Thomas Hobbes)認為那樣,人的行為都是出於自私。為了終結「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我們不得不建立一層又一層的道德規範和社會制度。

我明白為什麼一些人堅持大家都是善良的,他們想打破針對一些群體的歧視。這是一番好意。但,如果我們承認大家都一樣醜陋,那不是更貼近真相嗎?

如果每個人都善良,那大家應該會不分你我。但現實生活裡,我們無法避免利益衝突。例如移民和當地居民的關係,我們不能說任何一方是壞人或好人,只有同樣自私的雙方。這個緊張關係如果不通過妥協化解,就很容易引起鬥爭。

在「人性本善」的另一個極端,有人相信人性本惡。我有些朋友就有這種想法,他覺得什麼民主云云都是屁話,人需要由獨裁者管。惡法才能阻止人們犯罪。這種想法至少跟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一樣古老,在春秋戰國時代,法家思想是代表。

可是,過度暴力解決不了暴力。殘暴統治會引起反抗。鎮壓少數群體會讓這些群體偏激,讓社會不穩定。而且,文明進步即是減少暴力的過程。讓協商取代暴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

上面提到《阿瓦達》,我想起另一部電影《幽靈公主》。兩部都是以大自然和人類發展的衝突為題材,但宮崎駿的作品裡沒有大自然/高尚野蠻人與現代文明/發展的對決,人類部落、政府和森林中的野獸都不過是各取所需,為了生存而互相殘殺。野獸並不可愛,它們想把人類消滅,以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麒麟獸象徵的大自然更不偏幫任何一方,它不過是無情地掌管生死,最終反撲時對人類和野獸一樣殘忍和自私。沒有正義和邪惡的兩方,只有自私自利的多方。

從這個角度來看,各方的利益衝突其實無法避免,要嘛互相消滅,要嘛學會妥協。最終《幽靈公主》中的森林沒有戰勝人類,雙方不過是互相讓步,努力學習和平共處。和《阿瓦達》相比,《幽靈公主》更接近真正的世界,因此也是比較優秀的作品。

社會學裡常提到「開明的利己」(enlightened self-interest,也可以解釋為自私的德行),人們會為了長期較大的利益而犧牲短期較小的利益。因此人們選擇做好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放棄打槍銀行和殺人的衝動,並懲罰那些這麼做的人。

一些人相信世界上存在善良,但我不這麼認為。我相信人性自私,不會假設一個人做某件事情是出於好意,一定在某方面符合了他的私利。或許是為了自己,或許是為了家人朋友。

我們不妨探討一下:誠心那麼重要嗎?因為偽善而為善一定是壞事嗎?世上真的有好人嗎?有人相信人性本惡。因此,他們選擇自私自利地生活。也有人選擇不相信任何人,孤立自己。

但我們不需要消極。我相信人可以為了利益合作,當有人幫我,我會推測甚至問對方想要什麼回報,並盡力幫忙。這樣的潛規則應該善用,畢竟任何人都有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互惠互利對大家都有好處。

也因此我對好的制度有極大期望。一個制度不應該假設任何人(包括統治者)是好人,應該從人性自私這點出發。這樣的世界觀意味著我們不相信英雄,也不相信善良的廣大民眾。相反地,我們應該確保每一個人的利益與全人類的利益掛鉤,讓他們不得不為社會負責。我們必須讓每一個人看到,沒有人可以獨立生存,我們不應該互相廝殺。共識和交易是和平社會的骨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