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Made in Malaysia 🇲🇾

不實報導

法國電視台2000年報導了一段12歲巴勒斯坦男童被以軍射死在父親懷裡的錄像,在全球掀起了怒火,間接引發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13年後,以色列認為該報導有損國家形象,特地整理出整整36頁厚的報導,指「無證據顯示」是以軍殺害了男童,要求電視台作出「修正」。

然而這個舉動究竟有甚麼意義呢?以巴衝突中死傷無數,以軍殘暴對待巴勒斯坦平民是公認的事實。如果影片中的男孩不是以軍射死的,或者男孩根本沒死去或不存在,難道以色列說明了這一點就可以洗去數千名無辜民眾在戰爭中痛苦死去的血跡斑斑嗎?

以色列指當年的不實報導「造成了破壞」,導致伊斯蘭武裝分子多年來對抗以色列。是的,一段簡單的影像可以讓有心人賦予太多意義,或許成為了鼓舞某些群眾起義的一個象徵。然而,民眾並不是僅僅因為一個男孩的死去而起義。他們有的是趁機煽風點火謀取目的,但對不少甘願不顧生命走上戰場的人來說,那只是打破沈默的最後一根稻草。

例如,天安門前與坦克對峙的孤獨身影、越戰戰火中哭著逃亡的小女孩、911事件中從世貿大廈跳下並被照片凍結下來的一個人。當中一些人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出現那一瞬間的經過結果或許跟我們想像的很不一樣。但人們是先有了怒火,才創造出「烈士」及象徵物。

一個人的死有時確實會成為一個民族憤怒的理由,讓外人覺得不實在。然而被圖像濃縮的那一瞬間,往往象徵了一個民族所面對的諸多不公。那或許是一個飽受不公對待的民族,或許是每一天都有無數人同樣地死於沙場,或許是執政者沒有照顧到一個人(每一個人)身為公民的基本權益,也或許象徵了一個國民存在於國際社會上的尊嚴。

因此,巴勒斯坦人及阿拉伯世界的怒火不會隨著一則修正了的「負面報導」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