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Made in Malaysia 🇲🇾

怒吼吧!暴龍

我小時很喜歡恐龍,所以畫了很多。畫中幾乎都是肉食恐龍對著草食恐龍張牙舞爪,準備把它吃掉。小男孩都喜歡暴力場面。

我想是《侏羅紀公園》讓我開始對恐龍感興趣。

第一集推出時我才兩歲。那之前,人們印象中的恐龍都笨重遲緩,無法適應新環境而滅絕。但《侏1》中,恐龍是機智、行動敏捷的動物,推翻了人們對恐龍的認識。這符合當時的科學發現,即恐龍是活躍的溫血動物,而非行動緩慢的冷血動物。

後來,科學家發現了更多,把《侏1》中的恐龍形象也完全推翻了。過去二十年來越來越多出土的化石顯示,很多恐龍身上有羽毛,外貌和行為上和現代鳥類沒有太大差別。

至於小時常讀到的始祖鳥,它只是一種很普通的恐龍,不是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過渡品種。嚴格來說,鳥類和恐龍沒有真正的區別,前者只是剛好生存下來的恐龍品種。以迅猛龍(_Velociraptor_)為例,《侏羅紀公園》裡牠們是行動迅速、腳上有一枚巨大爪子的猛獸。但新化石顯示,它們不只有羽毛,還有協助跳躍和跑步的翅膀,幼兒很可能會飛。迅猛龍外貌上跟普通小鳥一樣,甚至有科學家認為它屬於鳥類。

更好玩的是,2012年,考古學家發現暴龍(_Tyrannosaurus_)近親「華麗羽暴龍」(_Yutyrannus huali_)的化石,它身長11.5米,大小和暴龍相近。化石顯示它身上覆蓋著羽毛,由於羽暴龍是暴龍的近親,暴龍幾乎肯定也有羽毛,除非有新出土的化石推翻這點。大家熟悉的恐龍王可能長得像隻大鳥!

毫不意外地,很多人拒絕接受恐龍有羽毛的事實,因為有羽毛的恐龍「不夠可怕」。如果要知道恐龍大概長什麼樣子,讀者不妨上網找找畫家John Conway的美術作品。是的,一點都不可怕,甚至有點像⋯⋯正常的生物。人們不想承認恐龍只是普通的動物。

但大自然不在乎人類的審美觀。獅子、老虎和狗熊都是猛獸,可是平時都把尖銳的牙齒和爪子隱藏起來——獠牙是用來吃東西的,不是用來嚇唬人類的。可愛的狗狗也長有一口尖銳的獠牙,只是我們很少看到。人類每年都吃掉76億隻我們稱為「雞」的恐龍後代,但我們並沒有長得凶神惡煞。倉鼠很可愛,但性格殘暴。而可愛的貓咪經常被稱為「最接近完美」的獵食動物。

你看看電影中的恐龍,牠們幾乎都在張牙舞爪,打開血盆大口吼叫。這個畫面有違科學常識。看過貓抓老鼠嗎?貓咪會靜悄悄的,免得把獵物嚇跑。肉食動物獵食時很少會發出聲音,但對好萊塢導演來說,這樣太沒戲劇性了。

更何況,爬行動物的聲帶和哺乳類不同,發出聲音時不需要開嘴巴。(YouTube上可以找到短吻鱷嘶叫的錄像,蠻有趣的。)我們還無法推斷恐龍是否也是一樣。暴龍到底是像獅子一樣吼叫?還是只能像眼睛蛇那樣嘶叫?甚至像母雞那樣咯咯叫?我們還不知道。但這總比電影中一天到晚吼叫的怪獸有趣多了:說不定牠們會唱歌吸引配偶呢。

說了這麼多,重點是:很多事實一早就擺在眼前,只是人們假裝看不到,選擇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除了恐龍,還有很多其他事情都是那樣⋯⋯

我們不在乎科學,只在乎故事和畫面。我們需要可以滿足想像的怪獸,而非平凡真實、有血有肉的動物,正如我們需要想像偉人、想像沒人性的恐怖份子一樣(關於偉人和恐怖份子日常裡的平凡瑣碎、偉人性格和生活上的缺陷,我以後會寫)。恐龍的形象1992年就已經定型,因為《侏1》中的暴龍和迅猛龍是太危險、太完美的怪物了,而人們需要的正是怪物。

於是,為了迎合觀眾口味,去年推出的《侏羅紀世界》無視過去23年來堆積如山的科學發現,電影中恐龍身上沒有一根羽毛。沒辦法,也許觀眾情願被愚弄。《侏羅紀世界》只是一部娛樂大眾的商業電影,無須太認真,就算它讓大眾的科學認知倒退了整整二十多年都好。

但電影很少提醒我們,恐龍活著時和大部分動物一樣,大多時候都在休息、睡覺、散步、喝水、尋找配偶、玩耍、照顧幼兒之類的,做各種沉悶而有必要的事情,沒理由花太多精力對著鏡頭吼叫或互相殘殺。牠們不是怪獸,是普通不過的動物,過著和一般動物沒什麼兩樣的生活。而這種平凡無奇正是我們不願意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