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中文。Made in Malaysia 🇲🇾

塔辛政治的必然和後遺症

不管對泰國前首相塔辛的看法如何,多年前倒台的他依然陰魂不散地纏繞著泰國政治,依然顯示了反映了他受部份群眾支持的程度。

塔辛支持的政黨過去贏了5次選舉並不是意外。他剛上任時,泰國逐漸從亞洲金融危機中走出來,塔辛順勢「領導」泰國早兩年償還IMF債務;他的醫保、小額貸款、住房政策等經濟援助,提高了貧窮人士的生活水準和消費能力。

他當上首相以前,泰國貧窮農民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少權利可言,塔辛是首位讓他們覺得手中選票有實質意義的首相,因此他們願意不惜一切捍衛他。

如美國喬治亞大學的慕德所說:「民粹政治重地的民眾確實支持民主,但他們並不想時時刻刻都受政治干擾。他們要懂他們、令他們願望成真的政治人物,而非『聽取』他們意見的政治人物。」人們不喜歡處處都妥協、顧及後果的現代政客,他們想要領袖強而有力地解決窮人所厭惡、根深蒂固的貪腐等問題。

塔辛2003年鐵腕禁毒時法外處決了2千800人,一方面引起知識分子批評,另一方面卻也在窮人間打造了「不惜為人民對抗制度」的正面形象;和薄熙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和薄熙來一樣,本是億萬富翁的塔辛實質是個披著民粹外衣的精英分子,這一切究竟只是一場戲。

然而這類統治向來都是不可取的,它忽略了現實中複雜的情況、促進社會分裂,而且容易演變成固步自封、與世隔絕的政權。

塔辛以後,政府除了借債已經逐漸無法持續向窮人提供福利,英叻政府的稻米抵押計劃等顯示泰國民粹政治已經不可持續,提高最低工資也進一步觸犯了中產階級的利益。

曼谷示威顯示了社會底層和中產階級間依然有道難以跨越的隔閡,凸顯了雙方的利益衝突,也是塔辛政治的後遺症。但是,民粹政治無可否認有它的存在價值。那往往是底層社會合法地尋求政治認同的唯一管道,也是社會貧富問題的重要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