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忙文化
這年代我們崇拜生產率。就算不在工作,也一定要健身讀書練瑜珈,為工作做準備。日程表不能有空白。我們喜歡炫忙,彷彿忙碌本身值得炫耀。
很多人真的很忙,需要賺錢養家。就算不只是為了三餐溫飽,也要買車買房,生病要有錢看病。要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就不能不有上進心,讓自己以後賺更多錢。
但我今天不是講出於需求的忙碌。
今天在很多人眼裡,忙碌變成一種時尚,壓力大是種榮耀。放假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旅行是為了尋找方向,健康是為了把自己塑造成零病假的工作機械。如果壓力大到必須學瑜珈和冥想,那就太棒了,一定要上Instagram放張練瑜珈的照片炫耀壓力。鬆懈可恥,就算是休息也必須目的明確,那就是讓自己成為有效率的職場人。
為了有效利用每分每秒,我們買符合人工美學的桌椅打造完美辦公室,買任務管理的app然後隔兩月就從Omnifocus換去2Do,兩個月後再換;買耐克運動鞋跑步,買堆書學GTD理念,花錢天天去健身和練瑜珈。結果花了一堆錢,時間都花在試新訣竅、研究怎樣增加效率,卻不見得做出什麼有意義的東西來。
這樣的文化從哪裡來?是資本主義扭曲了我們的性情嗎?還是因為我接觸的多數是年輕人,大家剛好都在很拼的年紀?
跑步好過看電視,賺錢好過不賺錢。但我難免譏諷上述現象,不是覺得不該努力上進,而是忙得最高調的人,往往都是家境富裕的高富帥白富美。他們成功不完全因為努力或實力,多多少少靠優厚的先天條件。
至於真的辛苦在忙的人呢?例如小餐館老闆,如建築工人,例如白手起家(而不是一大學畢業就做銷售主管)的,幾時看過他們在Instagram講自己壓力到要練瑜珈?都低調做事。對大部分人來講,忙碌是沒得選的生活現實,不是時尚。
當然,就算我是高富帥,我也會努力上進。到處炫耀自己多忙也不是罪,頂多讓人生厭。可是當我們不見自己幸運,一天到晚「我成功是因為我忙我有效率我工作態度一流」,對不幸的人說教,講一大堆雞湯,彷彿成功真的只需要努力和效率,那就讓人覺得虛偽了。
我最近讀到本·塔爾諾夫(Ben Tarnoff)在《衛報》的一篇文章,他寫道,以前美國的有錢人會通過奢侈的生活方式炫富,就像今天中國土豪那樣。但時代不同了。今天美國的有錢人更愛炫忙,來證明自己有錢是理所當然。
例如蘋果執行長庫克,他告訴《時代週刊》,自己每天凌晨3點45分起床工作。通用電氣執行長傑夫·伊梅爾特告訴《財富週刊》,他過去二十四年每個禮拜工作一百個小時。雅虎前執行長梅爾告訴《彭博新聞》,她每個禮拜工作130個小時。
馬雲有講過類似的話嗎?我想肯定有。這種話言中之意是,這些有錢人之所以高人一等,是理所當然而且不容置疑。
今日的忙碌崇拜,說穿了是一套為了鞏固社會不平等而生的信仰。它要我們相信這不平等完全合理。有錢人是生產率驚人的超人,值得我們當神來拜。我們不是超人,但至少可以效仿超人,增加自己的生產率。當然,這可以讓公司賺更多錢。
塔爾諾夫寫道,庫克梅爾如果明天退休,不只可以舒舒服服過完餘生,還可以留下龐大財產給後代。例如比一般美國人有錢五千倍的庫克,他是3點45分起床沒錯,但他真的比一個清潔工人勤勞幾千甚至一萬倍嗎?
你隨便一天凌晨在吉隆坡市區走走,看看人們開店。這些人絕對也是勤勞的超人,但他們所賺的錢恐怕只夠養家糊口。
換個角度想吧。今天一個有錢人買洋房開跑車,人們會想他錢從哪裡來?那麼多錢又不做點慈善。但當有錢人每天為了公司的業績從凌晨忙到半夜三更,大家不只覺得他有錢是理所當然,還會把他當榜樣。執行長每天為公司業績從早忙到晚,總好過領著CEO的薪水而無所事事,對吧。
可是,如果她塞滿自己跟股東的口袋,公司賺了很多錢,卻污染河流、剝削低薪工人、鼓勵人們亂消費、讓地球資源變少。她的努力還一樣值得我們頌揚嗎?努力是工具,可以用來做好事,也可以用來損人利己。
賺錢養家離不開勤奮。成功則有很多條路。不論是貢獻於社會,還是提升自己水平,方法不只有拼命賺錢。例如300年來影響力最深遠的科學家達爾文每天只工作四小時,其他時間都在運動(他每天徒步約16公里)、觀察動植物閱讀思考陪家人。他絕對比那些每天凌晨工作到半夜的CEO成功和有影響力,也沒犧牲掉生活。是的,達爾文很幸運,他可以專心於長遠的事情,而不是為明天的三餐煩惱。但解決了家人三餐溫飽以後,你要怎樣在世界留下印記?
我們也需要提醒自己,很多人真的處於困境。那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如果這時還向他們說教,說改變心態提升效率就能成功,那不就是把社會不平等都怪罪在「不思進取」的窮人身上嗎?努力上進是好事,但我們不能因此開始自戀,然後變成自私傲慢的人。